close

《死亡的益處》

作者:珍.賽佛博士
出版社:大塊文化
出版日期:2010年10月01日


失去父母幾乎總會引起痛苦與憂傷,這就是愛的代價。他們的死亡截斷了我們人生中最初也最深的紐帶,讓我們滿腦子不自在地想著,接下來就輪到我們了。 當摯愛的父母(不管有多少缺陷)不再棲居於世上,這世界似乎跟著貧瘠起來,部分的我們隨著他或她而逝去。如果父母到了臨終飽受病痛折磨,或是由孩子扛起看 護重擔,那麼如釋重負之感會揉合著傷慟。擁有糟糕透頂的父母(殘忍、怠忽親職或令人憎恨)的人,在遠離傷害之後,自然會有獲得解放的感受。不過,既使在這 樣的案例裡,死亡看來幾乎也不會是歡慶的理由。

可是那正是本書的前提:父母的死亡(不論是父或母)可以放我們自由。它會給我們最終與最佳的機會,讓我們成為最真實也最深刻的自我。它創造了獨特的 成長機會──這些可能性是之前無法想像,藉由其他管道也求之不得的。成人生活裡沒有其他事物具有這麼多未經認可的潛力,可以幫助我們成為更完滿的人類── 更有智慧、更成熟、更開放、較不恐懼。

觀後感:

  剛開頭要閱讀時,對我來講非常不容易,至少在我沒真正翻開來之前,的確是很難讓自己冷靜。
  封面上『失去父母,是我們二度成長的機會』這一句話,差一點就讓我對此書產生偏見(儘管看過了網路上的節錄),於是我並沒有在收到書時就馬上閱讀。
  整理好心情之後,在讀了作者的引言,確定自己可以毫無偏見後,我正式將自己投入書中所要傳述的觀念浪潮,在此我要申明,我的父母仍健在,所以我也沒有經歷過喪失父母的疼痛。(這也是為何看到封面時會產失抗拒的原因。)
  我原以為要喪親後才能體會書中所要傳達的,不過事實證明我錯了,無論是否經歷過,都不會妨礙讀者從此書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幫助,只不過是收穫上的有所差異。
  閱讀的過程中,我不停的停下思考,無論是作者又或是作者訪談的對象,他們與父母間的問題、應對、解決方式、在死亡空間獲得的、和僅存的家人互動方式的改變,這一切、一連串的變動,所要花費的時間和他們內心的想法。
  這一切都讓我拿來和家人比對,從小到大所發生的事,自己是怎麼看的,看到的對自己代表什麼?甚至是去想家人在面對同一件事時,各自又是怎麼想的。
  以最近發生的一次家中爭吵為例,當時的我對於爭吵的結論只有「那些言詞簡直是在摧毀『我』的世界!」這樣的想法,對挑起戰爭的人,非常的不諒解,認為他忘恩負義又自私無比,不但不滿足所得的,還將錯誤全推到家人身上,最後更是說出「從不信任我們,對我們只存在恨意」這樣殺傷力十足的話語,狠狠的傷透了我們。
  若說在這之前,我的反應是憤怒與不諒解,那麼在閱讀此書之後,我突然覺得能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,甚至是理解了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,在思考的過程中,我震驚的發現原來我們在不知不覺間,把給予他的和要求他付出的程度都調高了,只因為在家中除了他以外,我和妹妹都已成年並有了自己的生活模式、生活圈,於是我們在未察覺的狀態之下,不自覺的希望他也能表現出成年人的思想和態度。
  不管是壓力、阻力、期望、不認可、獨占欲......等,當父母、當我們表現的不洽當、不符合期待或是超過可接受的範圍,不滿就會產生,久了就可能造成隔閡的出現,也因為是家人,對於彼此的要求總是比外人還要高、還要嚴苛、不近人情。
  「就因為是最親近的人,所以更應該比外人了解我,更該比外人支持我。」在對家人有這樣的心態之下,除非是真的能夠冷靜、有理性的思考,要不然爭吵發生後,不諒解的情緒是一定會出現的。
  此書在現在這個階段,給予我的收穫就是「更有條理和包容力」的去和家人相處,要懷著「理解」的心態去看待每一次的對談,畢竟就算觀念不同,也不代表其中沒有可以獲取的經驗。
  我認為,此書提出的在心理盤點時,要問的四個問題,其實不一定非得等到死亡來臨之後才來檢視,雖然在生前生後的檢視結果肯定不一樣,但若願意在生前這麼做,其實也能夠改善與父母之間的關係,至少......可以讓自己對父母不那麼的不理解和諒解。
  我想對於往後和家人的相處之間,我可以讓自己更有理性去應對,書中的案例讓我理解到,有些情況,若等到死後才來檢視時,一定會後會莫及,至少對我而言,的確如此。
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個人心情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整篇試讀感想出來後,我才發現原來我著重的點不在於案例的家庭情況,而在於他們的處理應對方式

不可否認,就算我說我很冷靜的看完本書,不過還是受到了一定的影響

尤其是在思考過往時

我想不管我重複幾次,不相信的人依然是不會相信

我在國小三年級時,就開始思考,當父母不在身邊,當死亡真的分割了我們,我該如何渡過我餘下的人生?

想像一下,一個照著往常的生活作息,下課回到家之後,一如以往的在書桌前坐下,準備完成今日功課的小學生

完全沒有任何契機,平常的不能在平常

就在這樣的情況下,死亡這樣的議題就這麼突然的跳入我腦裡,不顧一個生活並不算不幸的小學生該如何處理這樣的情緒

非常強硬的就是要我正視它,不可以撇過頭

從此,我意識到死亡如影隨形

原本我以為這本書是教導我們如何面對死亡來臨之後

不是書中的方式,而是另外一種,作者稱之為「負面」的方式

是的,我當時誤解的非常嚴重,我以為會是類似抽離情緒一類的方式

所以此書對我的影響其實很大

我發現了更多方面的方法,也認為這方法會比「抽離情緒」更好

我希望我可以做到我在試讀感想後面所說的

讓自己更有理性的去應對和家人的相處方式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艾絲翠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